2006年9月6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裁撤驻京办和上下信息通畅
朱四倍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正在制定一份彻底的整改方案,方案首先涉及52家副省级以上政府办事处和大型国企驻京办的整顿和改革,5000余家政府驻京办事处正面临着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生存危机(见《经济观察报》9月3日)。
  驻京办增加的速度着实惊人:1949年,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在北京设立第一家驻京办事机构。1991年,北京共有186个市级以上的驻京办,到2002年时已激增至426个,10年之内翻了一番。“跑步(部)前(钱)进”已经成为驻京办事处的一大诟病。
  但笔者以为,这与政府信息“上下不通”有关。事实上,地方政府设立驻京办的初衷,与我国政府传统管理方式有极大的关系。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有强烈的单方性、神秘性、强制性。政府在神秘的氛围下产生权威,不但政府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职权的运行规则、方式和工作程序很难为外人所知,而且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许多政策和决定也是在这种神秘中运作出台并实施的。在这种神秘所产生的权威下,不但政府与百姓产生了隔阂,而且政府内部也产生了信息“上下不通”,其典型表现就是政府决策的暗箱操作和对行政公共信息的垄断。正是在这种管理背景下,驻京办应运而生。
  驻京办每年用在疏通关系上的巨额“灰色经费”表明,地方政府对于获得“中央信息”的不遗余力。对此,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有着精彩的论述。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不愿公开信息的诱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保守信息秘密可以使得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免于因犯相应的错误或过失而被提起诉讼,如果政府某项政策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政府官员往往会说要不是这项政策情况会变得更糟。二是政府信息保密给予了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更多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机会。三是信息的缺乏和其他人为制造的稀缺性一样,必定导致寻租。驻京办数量的快速增长,存在一个不健康的动态循环怪圈:政府官员有着制造信息秘密的激励,因为借此可以获得“租金”。
  可以说,是政府信息“上下不通”滋长了驻京办的繁荣。消除政府信息“上下不通”就消除了驻京办生存的土壤,这可能是比裁撤驻京办更重要的观念上的变革。